初级社工综合能力知识点(社工综合能力初级考试真题2020年新版)

时间:2023-03-18 06:30来源:考试资源网 考试资料网
初级社工综合能力知识点(社工综合能力初级考试真题2020年新版)

初级社工综合能力知识点(社工综合能力初级考试真题2020年新版)

admin3周前免费1

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课程(初级)这门课程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的知识点有哪些?

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课程(初级)这门课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的知识点包含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主要领域,第二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第三章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第四章 个案工作方法,第五章 小组工作方法,第六章 社区工作方法,第七章 社会工作行政,第八章 社会工作研究,第九章 社会政策与法规。

2018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知识点(一)

2018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知识点(一)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

(一) 社会工作的含义

Social Work

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获得发展的职业性服务活动。

(二) 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1.普通社会工作

行政性社会工作(民政部门社会救助、福利,非专业)

2.专业社会工作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规划社工制度,推动职业化、专业发展。

3.社会工作的内涵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二、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 专业助人活动——第一特点

以困难群众为主要对象、专业的、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二) 注重专业价值——理念、指导思想和伦理

从事服务是所遵循的理念、指导思想和伦理。

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以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民福利为己任,以追求社会公正与进步为理想。

强调平等之爱,帮助所有有困难、有需要的人。

(三) 强调专业方法

社工从事的是复杂的助人服务,解决复杂的问题,需要专门的、训练有素的方法和技巧。

微观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

宏观方法: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

(四) 注重实践

社会工作要具体地去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行动。

社会工作的实践性不但要求社会工作者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要有根据情况的变化,合理运用工作方法与技巧的能力。

(五) 双方合作

工作者与案主的合作:

强调专业关系——助人自助

(六) 多方协同——团队协同解决

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社会工作者能力要求知识点

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社会工作是实务型的工作,它的实质是以一系列的具体活动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联结起来,通过相互配合与努力,改变服务对象的困境状态。

(1)技术能力技术是处理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技术不但包括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技术(科学技术),也包括处理社会事务的技术(社会技术)。技术能力具体反映为人们处理具体问题的动手能力。

(2)文化能力文化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习得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文化能力是指理解文化现象的能力。

(3)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对外部事物的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和特征,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遇到问题要沉稳、冷静,要有良好的判断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经得住困难和复杂问题的压力,要富有同情心又不感情化,要有乐观的心态等。只有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才熊处变不惊、充满信心,才能有效地与服务对象合作,有效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4)持续学习能力是由于面对的困难和问题的复杂,社会工作者原来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可能是不足够的,而需要不断用各种知识丰富自己,以适应工作之需要。社会工作者不但注重经验积累,也注重不断学习,就需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社会工作者不但要参加专业团体所要求的专业培训,而且要留意各种机会,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社会工作是实务型的工作,它以一系列的具体活动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联结起来,利用多种资源去实现助人目标,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较强的能力,以下几种能力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是重要的。

1.1.沟通与建立关系的能力

社会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也是与人一起工作,所以社会工作者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建立关系的能力。社会工作者既要同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也要同机构成员及其他机构建立工作关系,并发展和维护这种关系,以推进社会服务。社会工作者要能够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进行有效沟通,要能察觉不同观点,并积极促进共同价值的认同。

2.2.促进和使能的能力

服务对象因本身技能的问题或社会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而深陷不利处境,社会工作者要有能力把他们从不利处境中解脱出来,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有促进和使能的能力,协助服务对象改善其生活机会。社会工作者要向服务对象提供资讯或建议,必要时要协助处于危机状态的服务对象争取权益。

3.3.评估和计划的能力

面对服务对象的特定问题,社会工作者要对问题进行预估,了解问题的现状和性质,确认并分析所遇问题可能给服务对象带来的风险与伤害,制订计划,动员和合理分配资源,与服务对象一起有效地处理和解决问题。这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问题评估、服务计划的能力。

4.4.提供服务和干预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核心工作是向服务对象提供适当的服务,服务提供能力是其基本的能力。服务提供能力包括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促进双方良好互动与合作的能力,具体提供服务的能力。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要表示关心、支持和保护,对服务对象的某些偏差行为进行干预和指导,要有步骤地推进服务,进而达到计划的目标。

5.5.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

任何社会工作都是在一定的`组织体系中进行的,这个组织体系既包括某一个具体的社会服务机构,也包括社会服务机构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系统。社会工作者是依靠组织化的运作来实现助人目标的,要能够合理配置组织资源,有效地输送社会福利资源,监督这一过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有效地促进服务任务的完成。这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

6.6.发展专业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不是一般的服务提供者,而是运用专业方法助人并促进社会和谐及社会公平正义的专业力量。除了直接的助人活动外,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去宣传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总结服务经验,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同时,要求社会工作者进行严格的专业自律、自我评估,这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具有专业反思和提升自己专业素质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

(1)理论方面的知识科学的助人要把问题放到现实的社会背景下来认识和分析,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较丰富的关于人类社会、社会现象方面的科学知识,这里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

(2)政策方面的知识政策是政府制定的、涉及社会财富和公共利益分配的制度性安排。政府的政策也称公共政策,它是面对公众的。社会政策或社会福利政策是针对困难群体,对其给予优惠以促进社会公正的制度安排,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社会政策主要涉及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保障、教育权利、老人与残疾人服务等领域,涉及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

(3)技术方面的知识社会工作者要有效地达到助人目的,就必须掌握多种技术方面的知识。重要的包括调查研究方面的知识、现代资讯工具方面的知识等。

(4)文化知识社会工作者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样化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掌握多种文化知识。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包括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生育死亡等相关知识。

更多社会工作者相关文章:

初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2017年知识点(11)

   人生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具有独特、稳定等特性,包括气质、性格、认知、自我调控等。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本能的根源是身体的状态或需要,主要是身体对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欠缺。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消除身体的欠缺状态。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大体相当于人类的两大需要:爱与饥。性本能又被他称为里比多 (libido)。

性本能是驱使人的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人格的发展是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的,他的人格理论也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里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弗洛伊德据此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这五个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

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

口唇区域为快感的中心。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紧闭是五种主要的口腔活动模式。如果对一种原始模式产生固着作用,成年后就可能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

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

肛门区域成为性感区。在这一阶段,儿童会接受排便训练,这是儿童第一次接触到外部纪律或权威,因此代表了伊底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一般地,如果排便训练过于严格,儿童会形成过度控制的行为习惯,如洁癖、吝啬和强迫的人格特征,也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反抗,从而形成过度铺张浪费、越轨的人格特征;如果排便训练过于随便,儿童在成年后容易形成肮脏、浪费、凶暴和不守秩序等人格特征。

第三阶段:性器期(3-6岁)。

生殖器成为快感的中心。这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以异性父母作为自己性欲的对象,男孩对母亲产生爱恋,仇恨父亲,称为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对父亲产生爱恋,仇恨母亲,称为恋父情结或克勒厄屈拉情结。

儿童在仇恨同性父母的同时又害怕报复,最后在压抑自己的性欲,停止对父亲的敌视,逐渐接近、接纳、认同父亲,并逐渐发展起同性父母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否则,儿童就可能演变成同性恋或异装癖、异性癖等性心理障碍。

以上的三个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它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他主张,人格的最初形成应是在 5岁左右。

第四阶段:潜伏期(6 岁-青春期)。

这一阶段,儿童的里比多受到压抑,没有得到明显的表现。儿童这时已经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因此,将兴趣从家庭成员转向同伴,特别是同性同伴,倾向于避开异性同伴。

第五阶段:生殖期(青春期-成年)。

这一阶段是个体的性发育成熟期。个体开始试图与父母分离,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想在性、心理和社会的方面都达到成熟状态,即达到生殖期人格的理想水平是很难的,很少有人能达到。因为人格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一是固着,即不论在每个人格发展阶段满足过多或过少,都会使里比多停滞在那个阶段,从而使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该阶段的人格特征;

二是倒退,即个体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从而从高级阶段返回到低级阶段,表现出低级阶段的人格。他认为固着和倒退是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弗洛伊德的主要贡献是对潜意识的论述及重视童年期的经验,但他的“性泛论”也受到了很多批评。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在每一阶段个体均需自我调整,以适应其中的心理社会冲突和危机。人们必须解决此阶段的冲突与危机,才能向更高阶段前进,所以,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三、婴幼儿阶段

1、婴幼儿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特征

人的婴幼儿阶段是从出生到 3 岁左右,主要具有大脑发育迅速、行为上开始目标取向、语言能力发展、开始形成依恋性等心理、生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特征。

(1)生理发展

在生命初期,大脑以惊人的速度发育。婴儿刚出生时大脑重量只有成人的25%,半年后会增长一倍;到 2 岁时,已达到成人的 75%。庞大而高度复杂的


    “初级社工综合能力知识点(社工综合能力初级考试真题2020年新版)”由考试资料网(www.kszl.net)整理!仅供学习参考!具体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分隔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