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试资料网 > 学历 > 教育考试院 >

历年高考人数(河南历年高考人数)

时间:2022-12-11 04:04来源:考试资源网 考试资料网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普通高考简史我国从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普通高考简史

我国从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高等院校招生制度也随之迅速发生变化,高考选拔人才的职能始终如一。1949年高等教育在校生11.7万人,当年的高校毕业生仅有2.1万人。

1950年实行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6月1日—9日,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本年全国高校共录取新生5.8万人,其中,产业工人和革命干部200多人。

1951年,公、私立大学实行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的统一招生。 招收新生5.2 万人。

1952年实行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1952年6月12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规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并且实行统一分配制。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至此,实施近40 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宣告结束。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目前高考制度的雏形。1952年8月15、16、17日3天,举行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1965年之前基本沿用了这个模式。这一时期的高考,招生考试规模较小,录取率比较高,考试形式的主观性比较强,尚缺乏对大规模考试的理论与方1957年,全国有高等院校229所,1958年“大跃进”一跃而增加为791所,一年几乎翻了两番,1960年达到高峰为1289所,普通高校招生数从1957年的10.6万一跃为1958年、1960年的26.5万和32.3万人。分别超过了当年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当年高中毕业生分别为19.7万和28.8万人)。大量不具备条件的高校仓促上马(新增一千余所高校中,除个别学校外,多为中专戴帽),招生人数又大大超过高中教育所能提供合格生源的可能,必然造成一度高等教育严重虚肿的现象,加以政治运动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和经济困难时期的影响,不同程度影响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这几年中,也出现了高考录取率极低的1962年,录取率仅有24.3%,是历来高考录取率最低的一年。其中1962年高中毕业生多达44.1万人,而经整顿后,高校数量也从1960年的1289所下降了二分之一,1962年仅剩高校610所,招生人数只有10.7万。生源最多,招生数量最少,因此1962年的高校的录取率成为最低的一年。1963年高校剩下407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高考制度成为政治话题,一些人蛊惑“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的高考是为资产阶级造就接班人,要“砸烂旧的统一招生制度”。1966年高考在即,国家的高考试题、考生的高考报名等都基本就绪。最值得同情的是:1966届高三毕业班的同学们,他们十二年寒窗,参加全国高考的备考等工作也都准备就绪,7月中旬就要参加全国高考。但是,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然后就是文化大革命,许多适龄学生成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回乡知识青年,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52年以来实行的全国普通高考招生考试办法,于1966年至1969年被暂停了达四年之久。加上1971年没有招生,我国普通高考和大学招生共暂停了五年。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

1970年6月20日,毛主席批示:照办、中共中央批示:同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请示报告》(中发[1970]46号),招生办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推荐保送办法。学生条件: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年龄不超过25周岁、未婚),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人们把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学员(大中专学生),1970年工农兵学员应运而生,其中录取在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又称为:工农兵大学生。1970年10月15日,国务院向各地发出电报:197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报告提出的意见进行。学制三年和三年半。

1973年进行了“文革”中唯一的一次全国高考。1973年4月3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重视文化考查。高等学校招生除需经过评议推荐及审查、复查外,着重增加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科的书面文化考试,由地、市命题,县(市)主持,文化考试采取开卷形式考试。考试很正规,分笔试和面试,还有体检。考试后由于张铁生的一封信,考试成绩就作为参考,基本上按1972年的推荐制招生。

从1970年至1976年,我国共招收六届(因为1971年没有招生)工农兵学员约有2300万人,另说有2880万工农兵学员。其中工农兵大学生94万人,约占工农兵学员的三十分之一,所以:工农兵大学生只是工农兵学员的一部分!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学员清华、北大8月底报到,9月入学。此后全国推广清华、北大的招生经验,有招生的大专院校学生于1971年3月入学,都称1970年为第一届(有少数大专院校是1970年以后才开始招生,这些院校内称是他们院校里的第几届学员会有不统一,对全国而言称1970年为第一届)。1971年没有招生,第二届1972年9月入学,第三届1973年9月入学,第四届1974年9月入学,第五届1975年9月入学,第六届1977年3月入学。学制三年半的1980年8月毕业,所以,工农兵大学生在校时间是1970年至1980年共十年整。

1993年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教育部第[1993]4号文件,其中规定,“对于1970-1976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学习期满毕业时已由学校颁发了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该时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的则为专科毕业”。我国每年全国普通高考就是大学普通班招生考试,大学普通班就是大学本科。

粤职改办字(1993)13号文件《关于实行评聘分开有关问题的通知》:六、“对一九七0年~一九七六年进入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在申报评审高级技术资格时,凡本科院校毕业的按本科对待,专科毕业的按专科对待。”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具体要求是“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对于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以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具体包括: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录取原则是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恢复统一考试,由省级命题。全国的知识青年纷纷报名参加,这批人中最大的已经三十六七岁,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

1977年恢复高考时,除了老三届学生和七届高中毕业生还有与之相当文化水平的考生和当年高中在读的部分学生参加了1977年高考。1977年12月恢复高考时,1977年高中应届毕业生已毕业近半年,所以,1977年没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全部都是工农商学兵!当然,还有一些待业者。

老三届是指我国1966年在校的1966届、1967届、1968届三届初、高中学生,即是1966年在读的初一至高三的中学生。在我所处地区,在校就读的老三届学生最迟于1970年全部高中毕业。1966年六年级小学毕业的学生,有在读的于1971年高中毕业。

1977年不是因为当年参加高考考生的水平如何、考得如何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而是恢复全国普通高考制度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参加1977年高考考生的文化课知识水平如何在此不好评说,这个可以看看当年的考试大纲、采用百分制的高考试题和2018年北大校长的致歉信中了解。

当时文理科都要考政治、语文、数学三科(各100分),文科另考史地(即历史、地理,满分100分)理科另考理化(即物理、化学,满分100分);英语作为参考,不计入总分。

以北京来说,四科总分及格,达到240分的有32127人,占考生总数的20%。北京当年最低录取线260分,共有9555名考生被大学录取。

其他地方,如清华大学在黑龙江录取7名新生,人均总分317分,在广西录取14人,人均总分超过300分。北京大学在福建录取26人,最低290分,最高340分。大体而言,参加1977年高考,若总分能上300,就有希望上清华、北大。

山东省菏泽市,1977年高考报名者中既有“文革”期间的历届高中毕业生,也有部分“文革”前的“老三届”毕业生。菏泽市档案馆中的资料显示,当年的报考人数是80686人,其中报考大专(含本科)的为26761人,报考中专的为53925人。在学业荒废了十多年之后,他们都渴望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年的高考阅卷工作是分地区进行的,在高考之后,地区招生委员会从全区抽调了409名教师进行集中阅卷。由于基础差,复习时间短,考生的文化课尤其是数学和理化成绩普遍较差。记者从一份当年的考生成绩统计表中看出,高考数学成绩在80分以上的全地区只有2人,而人数最集中的分数段为20-30分,有1万多人,0-10分的有3000多人,有的考场甚至全场数学试卷全是0分。

最终参加高考的考生共有570多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1977级于1978年春入学。

最终参加高考的考生一共有570多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1977级于1978年2月至3月入学。

1978年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正式恢复。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为4.73%。恢复高考为“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和思思解放吹响了号角,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挽救了整个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作用。1978年高考在录取方面,实行全国统一报名、统一考试、统一政策、统一招生录取。在考试科类方面,国家统一规定考试科目,分为理科(含农、医),文科(含财经、政法)和外语专业。在考试科目方面,理工类实行理化分卷,文史类史地分卷,都考五门课程,总分500分。此后,考试科目基本稳定下来。

从1979年开始,高考时间确定为每年7月7、8、9日3天,一直延续到2002年。

1980年教育部规定考生多的省份实行预选考试。预选出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统考(1987年取消预考)。1980年将外语专业并入文史类。直至2000年高考科类基本未变。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英语于1983年纳入必考科目,后来理科增加了生物科目。1983年浙江省开始探索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实验。把高中会考成绩作为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从这一年开始,高考理科考7科,总分710,分别是语文数学各120分、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各100分、生物70分。文科考6科,总分640分,分别是语文数学各120分、英语政治地理历史各100分。这样的格局形成,一直到1994年再次全国改革结束。

1984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和省份试行推荐保送生制度。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0年,高考第一次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用科学的方法将考试的误差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使考试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同年,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之外,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政治。

1952年,新中国首次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开始,考上大学后,吃、住、书本、学杂费全免,而且毕业后国家包分配,端铁饭碗,这种专门针对大学生的高度福利待遇一直延续到1993年。

1994年,高考改革,逐步实行“招生并轨”的新机制——不再按照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分别两条划定录取分数线,实行统一录取分数和收费标准,“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后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而实行“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于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全免费、铁饭碗的高度福利逐步冰消雪融,越来越需要毕业生凭着自己的真实本领来吃饭。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大扩招: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招33.7万人,使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60万。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数量;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逐渐收费。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缺乏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二十五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取消对高考考生在年龄和婚姻状况上“不超过25岁”和“未婚”的限制;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五。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部分省份自主招生;因天气炎热,实施二十多年的7月份高考考期提前1个月,每年的6月份进行,从此高考告别了7月酷暑。同年,中国高等教育适龄青年毛入学率达到17%,意味着中国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04年河南镇平县爆出“高考特大舞弊案”,策划者竟是在校大二学生。

2004年,除已实行自主命题的北京、上海外,经教育部授权,广东等11个省份实行高考自主命题。

2005年海南省高考状元李洋“梦断清华”,引发“高考移民”的大讨论。

2006年复旦、上海交大“试水”自主招生。中国政法大学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招生计划,解决高考招生的地域不平衡问题。

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恢复师范生免费的制度从中央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开始,2007年9月1日开始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全文。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4年12月16、17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效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四大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历年高考人数(河南历年高考人数)”由考试资料网(www.kszl.net)整理!仅供学习参考!具体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分隔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