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是(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是啥)
时间:2022-12-13 03:36 来源:考试资源网 作者:admin 点击:次
“强国一代有我在,奋进伟大新时代!”这是现在浙江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一首歌,同学们纷纷以接力传唱的形式唱响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唱响青春的旋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是浙江大学青年们立下的誓言,同学们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敢为人先。 青年引领青年 用鲜活的方式讲好大道理 “14年前,我还是一名博士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实验室看演示,交谈中他还微笑地鼓励我们说,你们做的脑机接口的研究非常交叉,非常前沿,很有意义,希望后面继续深入地研究,早日实现成果的转化。” 在这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思政公开课上,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张韶岷老师为青年学生们带来了这堂特别的课程,从亲历者的视角,为同学们讲述了2007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浙江大学的故事,并用自己十余年来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经历勉励青年学子。 举办“跟着总书记在浙江的足迹学党史”青春汇报会 浙江大学团委组建专班,采访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与浙江大学青年的点滴故事,其中3篇采访被《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收录,成为广大青年接受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学好这堂“思政课”,浙江大学团委策划举办思政微课大赛,让青年师生成为主讲人,制作了思政微课视频近百条,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孟详东、陈瑞雪,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刘佳玮……这些优秀青年代表都曾站上思政微课的讲台,以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眼前事教育眼前人。 这是一种榜样力量的传递。 青年引领青年、发挥青年主体作用的育人理念,引导更多青年教师深度参与青年思政教育,为思政工作打开新的思路。 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思政公开课活动 “我的学科有故事”系列视频勾画出灿若星辰的浙大人与当代青年学生的使命赓续和学科联结,通过师生的对话,讲述学科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代表性人物,让优良学风和学科精神代代相传。 青春诵读、青春快闪、青春领学……浙江大学团委多措并举开展主题学习教育,紧抓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政治责任、工作主线三个根本性问题,将思想引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凸显青年味,激发青年学子爱国热情,从历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味道”来源于真理的伟力。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骨干)培养学院学员们的必修课就是阅读,必读书单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各类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书籍。在以各学科专业教授为主体的青马导师团指导下,学员们“静下心、坐下来,一字一句读原著”,带着思辨学,结合实践学,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勇立时代潮头 激荡改革创新的青年力量 共青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浙大共青团不断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共青团改革座谈会在我校举行 学校党委发文《浙江大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浙江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浙江大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出版《勇做时代弄潮儿——浙江大学团学改革创新案例集》,记载了浙江大学基层团组织改革创新的实践与成果。 一步一个脚印,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团干部的工作热情。每年的暑期团干部培训班、“育人强师”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专题培训、“薪火”团干研修计划,为团干部的成长注入了不竭动力。《浙江大学专职团干部培养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浙江大学团干部培养进入了制度化、体系化、精准化的阶段。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创新,不仅源自自上而下的推动,更来自于自下而上的动力。临近考试,寝室同学懒得下楼打印试卷,信电学院本科生陈天润和志同道合的室友们一起发明了可以自行在纸上、衣服上边“跑”边打印的微型打印机——Goprint。陈天润团队凭借“Goprint—多功能智能打印机先行者”项目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总决赛季军,也是全国唯一闯入冠军争夺赛的本科生项目。 在“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赛事上取得佳绩,捧得赛事最高奖“冠军杯”“挑战杯”等,赛事成绩位列全国前列 像陈天润这样的创客,在浙江大学还有很多。浙江大学是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打造了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形成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浙江大学模式,带领学生团队在全国“互联网+”大赛中共获金奖34项,在近2届全国“挑战杯”创业竞赛中获金奖16项,金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一。通过赛事孵化出的近千个项目已成立公司,共计提供就业岗位近1万个。 浙江大学凭借遥遥领先的创赛成绩在全国发挥标杆引领效应。2018年、2019年,浙江大学连续承办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内外创业青年相聚浙江大学,一起向未来。 坚持需求导向从实际出发 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曲艺联盟、元气充电宝、棋牌天地、益途小镇……这些充满了青春气息的空间,就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学生服务中心。 在新启用的学生服务中心,入驻的38家学生社团为自己的社团空间起了个性的名字。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有修葺一新的舞蹈房、排练室、演讲厅、讨论室,社团人在这里共聚一堂,追寻青春理想。 让共青团与青年离得更近些,把服务落到青年的心坎上,是学校共青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为学生社团提供2000余方个性化的活动空间 青年思想动态如何?青年亚文化有何特点?2018年成立的浙江大学共青团青年研究中心,聚焦这些和青年息息相关的话题,组建了“大教授领衔、多学科交叉、团干部参与”的研究团队,培育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为更加科学高效的共青团工作政策。 依托青年研究中心,校团委联合专家组开发出一套更适合浙江大学学生群体的“核心素能自评”系统,根据问卷填写情况从多维度为同学提供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关联了学校素质拓展网站,为同学推荐更适合其特长发展或短板补齐的第二、三课堂项目,让第二、三课堂培养更加精准、更加科学。 精准服务,离不开对青年需求的精准把握。校学生会专门面向同学们征集需求和困难,形成了“我为同学办实事”项目清单。有同学提出,疫情防控期间独自一人自习难以集中精力,渴望有一个相互督促学习的平台。学生会立马推出“云端自习室”,制定了自习室公约,让同学们“抱团”自习,相互答疑,提升学习效率。 服务学业发展,营造优良学风,一直是共青团服务青年成长的聚力点。 做笔记是大学生的基本功。校团委举办“最美学习笔记大赛”“作息表征集活动”。简洁工整、重点突出的知识点梳理,思路明确、环环相扣的思维导图,严谨规范的实验报告,标注详细的错题集,精确到分钟的时间安排……让浙江大学青年的优良学风被全网“看见”,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 举办最美学习笔记大赛 这不是心血来潮的活动,也不是单纯展示学霸风采博人眼球。我们希望,通过最美笔记大赛,打造一系列主题活动,发挥青年的主体性,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青春建功新时代 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什么?青年学生能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怎样的力量?浙江大学社会实践团队107名成员奔赴浙江、广东、海南、甘肃等地,在一线电力企业实习调研,用脚步体悟“双碳”政策发展现状,开发“双碳伴我行”小程序,宣讲低碳生活新风尚。 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党史青年行”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将思政教育和学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为了推动实践育人与第一课堂紧密衔接,浙江大学团委牵头推出了社会实践通识课程《认知与实践——乡村振兴》。通过“校内理论+校外实践”将社会实践的知识模块与实践调研模块融会贯通。“课程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交流分享等形式,给我们的社会实践提供了丰富指导意见和实践思路,唤起了我对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的热情与决心。”参与课程的学生汤佩雯感叹道。 每年近万名学生开展红色寻访、乡村振兴、理论宣讲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服务乡村振兴,贡献国家发展大局,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扎根西部的5个支教地23年。研究生支教团逐步探索打造了“求是筑巢”“求是圆梦”“爱在滇西”等品牌公益项目,对口帮扶中小学生5000余人。 支教团的奉献在西部开花结果:2021年夏天,支教地贵州台江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两名曾受到支教团帮助教育的台江学子收到了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是台江县历史上首次。为了感谢浙江大学支教团对当地发展作出的贡献,昭觉的彝族朋友们专程把舞台搬来浙江大学,为浙江大学的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彝族文化演出,续写浙江大学与大凉山的深厚情谊。 支教团的贡献,是扶贫更是扶志,是育人更是自育。曾作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云南景东支教扶贫一年的陶甄,在留校工作2年后,再次以扶贫干部的身份回到景东,担任新民村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新民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70%支教团成员在毕业后选择赴基层、高校和重点单位就业…… 支教团是一面旗帜,引领着大学生们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奉献青春,校内逐步形成了“志愿服务时尚、做志愿者光荣”的浓厚氛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亮丽之窗”。 浙江大学共青团所取得的成绩、实现的变革令人鼓舞。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汇聚起强大的奋进力量。 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的时代背景下,浙江大学共青团必将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在学校建设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征程中,写下属于青年的奋进之笔,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 作者:叶盛珺 浙江大学校团委文宣部部长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2年第1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