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资料网移动版

考试资料网 > 中考 > 中考招考动态 >

湖南民办教师(湖南民办教师招聘)

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牛屋寂寂

刘多魁

走进大山窝窝中的岩寨(编者注:岩寨属今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沿河边的一条古道而上,远远便可看见村寨边一座“牛屋”,那是一所曾有四十多年历史的简易村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这偏远的山村设立简易村小。山寨贫穷,建不起校舍,又没有祠堂庙宇可作学堂,便将村寨边一座牛栏屋作为教室,楼下关牛,楼上供村童上课。

牛屋依山而建,是一座吊脚楼式的两层木屋。牛屋建得高大,底层牛栏四壁木板厚实坚固。楼上没装板壁,用竹编的晒席遮挡风雨。教室在楼的一角,里面有一块黑板和几套破旧不堪的长形课桌凳。楼的另一头堆满了供牛过冬的稻草,旁边还有一个向楼下丢草料喂牛的大窟窿。看见楼板上这个大洞,任谁也会留下不安的记忆。因为学生一不小心,就有掉进下面牛栏里去的危险。为什么不将洞堵死?却也费解。据当时生产队的人说:“村里穷,靠养牛吃饭,不是靠读书吃饭。”老师也因此无可奈何。在一个学期中,掉进牛栏里去的学生总有三五个之多。这实在令老师头痛,学生也吃尽了苦头。

村里靠养牛吃饭,不靠读书吃饭

在这座牛屋里教书时间最长的是当地一个姓蒙的老民办教师。虽然牛屋简陋,臭气熏人,但他并不在意。因为牛屋安静,总比借用鸡飞狗叫的民屋要好。村子里的人常常戏称,寨子中的娃娃都是在他的“牛馆”里开蒙的。这句恭维的话也有嘲讽之意。乡村教育愈是落后,愈是喜欢奚落教书先生。清代《笑之录》中有首“村学诗”云:“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老蒙的教书境遇也大致如斯,只是教学内容上有所改变,不是“天地玄黄”喊一年,而是“语录”天天读了。

在那“文革”动乱的年代,教育岌岌可危。民办教师纷纷弃教务农。但老蒙倔强自信,他耐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哪怕只有一两个学生,也不放弃教鞭。在那个年代,民办教师既要教书,又要务农,常常泥脚未干,又走上讲台。民办教师的报酬也长年难得分文,有时陷入“绝粮”的境地。

在民办教师的岗位上,老蒙终于熬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被拖欠的民办教师报酬逐年得到了落实,甚至有望转为国家公办教师。可是在这时候老蒙的命运却突然发生了逆转。根据上面文件精神,民办教师队伍要开展大整顿,不合格的民办教师必须辞退。在整顿中老蒙前后三次参加文化考试,但每次都过不了关。他只有小学文化,每次考试的成绩加上教龄照顾分,仍远远达不到及格标准。最后,他终因年龄过大和文化水平太低,而被整顿出民办教师队伍。

老蒙年近花甲,当了近半辈子的民办教师,到头来不仅没有转为国家教师,修成“正果”,反而连民办教师的资格也没保住,全寨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在山区人的眼里,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教师是“水牛滚地——大翻身。”在不同命运的对比之下,老蒙在精神上遭受巨大的伤痛,经受了一段很难受的日子。村里的老人看见他的脸色不好,总用一句俗语安慰他:“牛吃稻草鸭吃谷,各人修得各人福。”要他一定要想开点。

希望小学建成了,而他却被清除了

就在老蒙被辞退后没过几年,村里的学童离开了牛屋,到新建的希望小学读书。那里有围墙、校门,有窗明几净的教室和标准的课桌凳。记得那天在新校舍竣工的典礼上,来了省市教育界的领导和赞助学校建设的社会贤达。村里的学童一大早便整齐地站在操坪上,周围站满了村民。那天老蒙作为一位过去的老民办教师和村民代表,也被邀请坐在主席台上。老蒙虽然已是一个农民,但他特意穿了一身多年未穿的蓝色中山装,端庄地坐在台上,表现出一股彻骨的教师气。在隆重的校舍竣工典礼上,省市的来宾被村童送上的山花簇拥着。他们一来到山寨,便留心观察这里的一切,走访古老的吊脚楼,详细询问山民的生活和学童读书的情况。他们看见学生赤脚站在坪上,看见刚建好的小操坪已被牛踏得坑坑凹凹,深感山区的教育还很艰难,只有踏着泥泞走向未来。他们向孩子们和山民说:“你们终于有了一所美丽的学校,但教学设备还很落后,还是一个牛背上的校园。外面的学校里已有电脑,是一个网络的大世界。”他们向村长和老师们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们听村长介绍说,老蒙原是本村的老民办教师,纷纷起身握着他那长满硬茧却摸过粉笔的手,极为敬重地说:“民办教师的贡献是一块丰碑!你们虽然带着泥脚走上讲台,却培养了不少学生。在过去的年代,在偏远山区,民办教师是主力军,没有民办教师,青少年文盲更多,山区那一点点文明之火就会熄灭!”这一番话,对老蒙来说,好像在冰雪中遇到了太阳,温暖了他的心。在山寨人的眼里,老蒙也更有了一种不容轻薄的尊严。

民办教师是中国教育的一块丰碑

当了农民的老蒙,日子也过得去,他脸上的神态也没有早些年被辞退时那种惶惶和麻木了。不过到他这个年纪,无论贫困或富裕,成功或挫折,都难改变他的思想和生活了。家中虽然有了一台电视机,但他仍把教书时常拉的一把旧二胡挂在壁上,在房里的书桌上,还保留着一个“宝书台”,里面的书依然很少,只有几本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他年老眼花,也不翻看,这些书成了清供。与教书相关的物件和资料,他还保存了一些,特别是几本破损了的学生花名册,他用旧报纸包了又包,放在书桌深深的抽屉中,好像是与他生命最相关的东西。

已到耄耋之年的老蒙,现在常常去村外曾经教书的牛屋边走走,村里的学童早已去希望小学读书,牛栏楼上原来的教室已全部堆满稻草,只有那块当钟敲的废铁仍吊在木柱上,成为往日学校的沧然象征。老蒙神情凝重地望着那个铁钟,昔日那些单衣薄裤,赤脚雪地的学童总在他的眼前挥之不去。他环顾四周,牛屋已完全属于牛的世界。他向牛栏走去,几头大黄牛纷纷伸出头来向他张开反刍的大嘴。

青山默默,牛屋寂寂。老蒙常常这样在牛栏边徘徊,时不时回忆自己的教书生涯,一个人咀嚼着民办教师的崇高和卑微。(2022.8.28)

他常常独自咀嚼着自己的崇高和卑微

编者后记:我二哥肖殿德就是一名曾经让我无比崇拜的民办教师;我第一次从教也是当民办教师。故编辑此文,一股特别的感情涌上心头:民办教师虽然很卑微,但他们一生崇高!

尾韵:老师,您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您昂起头,冰雪压不服。老师,欢乐您不笑,痛苦您不哭,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

《好大一棵树》(田震)

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作者简介

刘多魁,湖南省邵阳市人。1964年从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后,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教育系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几十年。首届湖南省收藏家(2004)。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刘多魁作品-「链接」

点击链接《搏命梅山女》-「链接」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