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人高考高起专语文知识点总结《谏逐客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因为变法而富足,国家因为变法而强大。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陈情表》)——无以至今日:不能靠祖母活到今天;无以终馀年:不能靠我度过残年。 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不能误解为不久的将来。附庸风雅:附庸:追随,风雅:文雅,多指才学。为了装点门面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不能误作褒义。含英咀华:咀:咀嚼,英、华:花朵。 话本开辟了小说创作的新局面,成为后世演义小说和白话小说的雏形。 430年代报告文学的成熟之作是夏衍的 《包身工》 和宋之的 《一九三六年春天在太原》。 4每首词都有相配和的曲调,曲调的名称叫做“词调”或“词牌”。 以下是成考语文的知识点 《郑伯克断于鄂》出自《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者作 古语“多行不义必自毙” 不义不昵 厚将崩”。《冯媛客孟尝军》出自《战国策》。 许多在职小伙伴会通过成人高考来提升学历,成人高考中语文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成人考语文必背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成人考语文必背知识点 常见易错成语 差强人意:差:稍微地。 成高语文文言文阅读1、根据文意概括作者为什么爱雨?(5分) (1)可以荡涤心灵的尘垢。(2)可以洗却内心的愁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18题。(25分)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2、意象意境解说:意境描摹+特点概括(或效果简析)。即先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境描摹出来,再概括情境特点(如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等),或者对意境的作用效果加以简单解说。 3、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4、则: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主要有:表示顺承接继关系,可酌情译为“就”、“于是”、“那么”等。例如:(1)既来之,则安之。 5、这篇关于《成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诸、焉》,是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诸:合音词 “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 “于”古音同“乎”)。 2009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乃文言虚词的顺口溜:之乎者也若,夫且何吁哉,耶(邪)所矣焉耳欤,其诸而乃然。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有多少】 文言虚词的顺口溜:之乎者也若,夫且何吁哉,耶(邪)所矣焉耳欤,其诸而乃然。 古文实词浩如烟海,进入高考的主要是一些常用词,常考其第二义项,尽量多背、多积累,别无他途。先来虚词:虚词就十八个,每天背2个,然后不时回顾,会有较好效果的。 常用文言虚词阐释 《大学语文》大纲在“汉语基本知识”中提出的第二项要求为:“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⑤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术也。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还有比较常见的是“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还有就是指示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判断,相当于“是”:“此乃天也。 ...自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有这个成人高考的百度网盘吗?_百度...1、我这有这个资源可以看下 自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https://pan.baidu.com/s/1vYctd5en7iFxjeG9peZTHA?pwd=1234提取码:1234 自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精选和介绍的自学资料。 2、比如,如果你现在有一定的精力去阅读,你可以选择一些比较长的古代文学作品,比如《三国演义》等;如果你现在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你可以选择一些短篇的古代文学作品,比如《望庐山瀑布》等。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它有大自考(社会型考生)和小自考(应用型考生)两种类别。 4、我这有这个资源可以看下 自考资料付费资料包https://pan.baidu.com/s/1PBHMpyqDtZ13ZIBnsOK2uw?pwd=1234提取码:1234 自考资料付费资料包是一种专门为自考学生提供的收费学习资料集合。 5、我这有这个资源可以看下 自考资料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https://pan.baidu.com/s/1oMuEQ9ef7cqslN-ahF5CLg?pwd=1234提取码:1234 在这份资料中,可能包含了诸如鲁迅、茅盾、老舍、巴金等现代文学巨匠的代表作品。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度:越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