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好吗)

时间:2022-11-23 02:44来源:考试资源网 考试资料网
全文共4914字阅读预计15分钟本期导读近年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成果导向-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学校在2021年获得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本期,许朝山院长将结

全文共4914字 阅读预计15分钟

本期导读

近年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成果导向-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学校在2021年获得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本期,许朝山院长将结合“成果导向”理念从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和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入手,分享学校多年改革经验和具体举措!

专家介绍

许朝山,博士,教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校长办公室、政策法规办公室、教务处、本科教学部、党委教师工作部等部门。联合主持 “机械产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主持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主持省部级以上教研类课题16项,公开发表《全人教育理念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等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工作者” “全国实验室管理先进工作者”等奖项。

采访内容

问:常州机电基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结合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成果导向-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取得了实效,学校是如何开展具体工作的?取得了哪些成果?

许朝山: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我校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多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学校从2003年8月开始,在课程专家和行业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试点,对高职课程模式的理论、实践体系进行了系统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打破具有浓重学科性色彩的传课程模式、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形成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

学校从2010年开始,针对专业教学中“素质目标泛化、难以评价;传统课程难以有效承载育人功能;教师育人主体作用缺位;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不够”等问题,探索着力学生个体人格健全与塑造素质养成并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改革路径和方法体系,形成了“基于全人格育人理念的高职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率先提出了专业课程改革“以人格教育为突破口”的高职专业课程“全人格”育人理念,并且首次提出了“融合集成”素质能力集,实现了素质能力显性可测。

2017年,学校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两个学校龙头专业开展“悉尼协议”范式专业建设,第一次明确引入“成果导向”概念。在专家的辅导下,学校系统地梳理了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条件和课程体系之间的支撑矩阵,实现了初步的成果导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2019年,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展悉尼范式专业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基于全人格育人理念的高职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开始“成果导向-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校本化实践。本次校本化实践根据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按照成果导向原则,对人才培养方案模板进行优化,重新定位了培养目标、重构了课程体系、重建了评价标准,厘清专业群、专业、课程、课堂(单元)四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交叉矩阵表。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结合“全人格”育人理念,以成果导向原则为指导,聚焦智能制造技术,从国家及社会需求、产业及行业发展、家长及校友期望、学校特色及定位、学生能力及发展五个维度出发,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宗旨,重新定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为起点,从学生人格培养和企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出发,以“素质+能力”双线融合为原则,升级素质能力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的“能力素养集”,以此实现了培养规格的可测可量。通过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能力素养集的构建,形成三个层面相统一且指标可测量的学生能力成果蓝图,以此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基础与课程体系量化检视匹配矩阵的逻辑机理。

二、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遵循智能制造典型工作任务开发生产流程和学生认知规律,打破学科课程体系,以学生培养目标和规格为起点,按“成果导向-项目课程”理念反向构建能力素养指标全覆盖的全流程项目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流程,将企业的整体性工作任务转化为若干个能力递进学习项目,按实际需要,项目由一门或多门课程构成,通过课程支撑项目、项目支撑专业,对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了“课程项目小流程+课程模块中流程+专业项目大流程+专业群项目全流程”的四层递进流程化项目课程体系。

三、重新建设评价标准

针对专业、课程、单元三层目标,贯穿学生培养的全部过程,通过教育过程和学习蓝图设计与学生学习成果(产出)进行对比,开发了“三循环”立体化评价体系

1、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起点,也是始终连贯课程体系的主线,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教育模式要求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设计,每个学生在毕业时都应该达到素质和能力设定目标。因此,可以通过学习成果与培养目标的对比,调整课程体系和内容以提高培养目标达成度。

2.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细分目标,课程目标的集合应该能立体地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因此,对课程目标的评价应覆盖课程对应的全部能力素养集观测点,科学设置课程评价项目、评价方式与权重。

3.单元目标达成度评价

单元目标是培养方案目标体系的终端,因此,对单元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要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依据能力素养及观测点,通过日常关注、记录和考核等形式,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随机式、指定式、小组式随堂相互评价,分阶段形成能力评价雷达图,清晰测评不同学习阶段能力相关指标的达成度。每次测评结果运用于教学诊断与改进,教师根据结果与目标的偏差,动态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并针对性强化学生个体的弱项;学生通过结果比对,充分认识自我,进而不断修正提升。形成周期性“评价→反馈→改进→提高”机制,促进能力螺旋式提升。

问:祝贺学校获得2021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本次的特等奖成果创新了职业教育应用成果导向理念的新路径。学校是如何谋划、推动和落地的?有哪些经验可以给兄弟院校分享?

许朝山:本次成果是《产教谱系指引岗学教评一致——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成果导向理念。智能制造技术迭代快、人才口径宽,专业调整慢,造成了人才链供给与产业链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其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产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性。因此,从本校的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改革的培养目标源头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产教谱系这个概念,结合“能力素养集”的运用,实现了岗学教评一致。

一、研制产教对接谱系图,提供教产对接方法和工具

搭建人才供需大数据平台,采用网络爬虫等数据挖掘技术,采集企业招聘信息。以行业人才需求和专业人才供给数据为基础,以“产业→技术→岗位→能力素养→课程→教学”为主线,溯源并可视化反映产教两界关键要素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和整体架构,绘制岗位、专业等核心要素谱系。面向区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分析比对岗位群-专业群、职业能力-培养规格等映射关系,构建产教对接谱系模型,揭示了教育核心要素随动产业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图景。

二、对接职业能力谱系,开发专业群能力素养集

围绕产业链典型岗位,研制岗位职业能力和专业群培养规格谱系。解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核心能力,将每项能力分解为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规格点。运用同类比较象限分析,合并重复或相近的培养规格点,形成专业群总体培养规格。结合产品设计、工艺装备规划等典型岗位情境,将培养规格分解细化为实际岗位工作过程中可测、可评的能力素养观测点,形成能力素养集。同时,以专业为序列,将专业能力素养覆盖专业项目课程体系,并作为课堂任务评价观测点,构建能力素养矩阵,实现能力素养集在专业群、专业、课程、课堂四层统一、贯穿。

三、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专业群全流程教学项目

各专业对应岗位任务,实施全流程项目,每学期培养学生本专业领域内的通用、单项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产业链生产全流程岗位群任务,以专业群全流程项目作为专业群综合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载体,培养跨专业复合能力。对标典型岗位任务,贯通能力素养集,重构不同层级流程化项目,形成了“课程项目小流程+课程模块中流程+专业项目大流程+专业群项目全流程”的四层递进流程化项目课程体系。引入生产技术规范,基于工作过程,以产业链主要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不同组合为模块,重构课程结构。面向产业链主要流程,创设生产情境。群内各专业学生组建团队,分工协作,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学业报告与成果展评结合,促进“岗学教评”一致

以能力素养集为基准,以典型学习项目为载体,突破期末一张卷评价的片面性,创新了“学业报告+成果展评”评价方法,解决评价重结果轻方法过程、重知识轻素质技能的问题,形成“过程追问、成果佐证”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把“学习过程+考核过程”白箱化,将考核过程融入学习过程,实时反馈改进,学教互促,拓展了评价功能;以能力素养集贯通,系统化设计“课程考核-专业目标-职业标准”环环相扣,校企共同评价,缩小学生能力画像与企业岗位需求偏离度,促进人岗适配,形成“目标-过程-结果-就业”质量评价闭环,促进岗学教评一致。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本次的教学成果奖的内容是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建设校本化实践成果凝练形成,并对成果导向的“目标”进行了科学的生成和定义,使用产教对接谱系图保证了“目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以能力素养集贯穿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形成四层交叉矩阵,保证目标实施的贯穿性和准确性。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的工作,这不仅仅是文本范式的改变,更是授课形态的变化,从“定义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重建评价体系、改变课堂生态”,每个环节都要围绕的培养目标的达成而展开。同时,改革需要制度的保障,建立以教师教学效率、课程设计实施、课程评价体系为改进点,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关注点的人才培养改进机制是下一步工作重点和目标,所有的制度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设计,这样,才能彻底的改变高职课堂生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院校简介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学校创办于1963年,原名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2002年6月独立升格,现坐落于常州科教城。学校始终秉持“知行并进”的校训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崇尚技术、开放共享、追求卓越”办学理念,坚持“敬业 爱生 言传 身教”的教风、“谦虚 好学 严谨 创新”的学风,根植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2010年获批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教育部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8年获批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2019年获批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学校作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构建“多方位、立体化”社会服务体系,形成“技术超市”服务模式,催生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建有7个科研团队、95个社会培训项目团队、23个科技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科技平台与地方对接,面向企业推广应用技术和科研成果。“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创新团队”等被教育厅认定为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立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20项,授权专利超2000件,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获科学技术奖20余项。2020年,学校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学校荣获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高校和江苏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等荣誉称号。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好吗)”由考试资料网(www.kszl.net)整理!仅供学习参考!具体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分隔线----------------------------


------分隔线----------------------------